父母恩重難報 百善由孝順開始

在三世諸佛淨業中,佛陀強調,要先修三種福,其中以奉養父母為首要。

文/編輯部

在三世諸佛淨業中,佛陀強調,要先修三種福,其中以奉養父母為首要。 作家龍應台在《目送》書寫關於親情,身為一個女兒,龍應台從父親的病、逝,母親的老、衰,覷見那從未經驗過,卻需要一輩子來解、刻骨銘心的生死課題。

《目送》裡寫:「推著他的輪椅散步,他的頭低垂到胸口。有一次,發現排泄物淋滿了他的褲腿,我蹲下來用自己的手帕幫他擦拭,裙子也沾上了糞便,但是我必須就這樣趕回台北上班。護士接過輪椅,我拎起皮包,看著輪椅的背影,在自動門前稍停,然後沒入門後。」

龍應台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道: 「即使在他們還沒有老、病發生之前,我就已經盡我所能的給他們時間與觀照。但後來發現,還是不夠,時間不夠,周到不夠,」他常想,如果當時對生死多一點了解、不是對老病一無所知,她會給父親更多。

父母恩重難報

父母與孩子間的情感與愛,是來自自性的真情流露,如同嬰兒初生時,父母親對他的關心與疼愛是自然而然的;孩子也是一樣,沒有不愛父母的,因為這是天性。

但是到了現代,孝養父母的觀念日漸淡薄,忘卻了父母生養大恩德,而忤逆不孝等情事,其實是離開了本心之故。而父母養育子女的恩重與盡孝的方法,其實佛陀在二千多年前已為弟子們說法,並詳盡地記載在《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》這部經典中。

 在二千多年前,沒有超音波的時代, 佛陀即能清楚描述母親懷胎十月,其胎中嬰兒的成長過程,顯示了佛陀的究竟智慧,並透過佛說法讓眾生了解母親懷胎、育兒所承受的辛苦。

例如:「體重如山岳、愁淚滿胸襟、血流似屠羊、咽苦不顰眉、慈母不求安、不嫌手足戀、恩深摧玉貌、寸寸斷肝腸、長使母辛酸、恩憐無歇時…」等,凡有情之人,見此經者莫不慚愧,方知父母之恩深過大海,高逾須彌。

父母之恩有多重?父母恩重難以回報,佛陀舉例說明,就算左邊的肩膀上挑擔著父親,右邊的肩膀上又挑擔著母親,兩肩重擔而破皮肉以至見骨,甚至磨穿肩骨見到骨髓,繞著須彌山行走,這樣經過幾百幾千個長劫時間,即使血流滿地,淹沒了腳跟足踝,還是不能報答得了父母深重的恩德。

那麼,為人子女者應如何行孝,才是盡了孝道?中國儒家認為,父母在世時,應做到「身體髮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,孝之始也。
立身行道,揚名於後世, 以顯父母,孝之終也。」而父母離開世間,就應懂得慎終追遠、祭拜祖先,這樣就是盡了孝道。

然而,奉養父母的身體與侍奉其生活起居,就是盡孝了嗎?儒家所認為的孝行,是世俗物質的奉養,是短暫的,只限於這一世,待這一世緣盡了,將茫茫無所依歸,無法給予父母永久的自在與解脫?

佛教洞悉三世輪迴因果,認為孝順父母, 有三個層次:小孝的孝順父母,是甘脂奉養,讓父母在生活上獲得適度的孝養;中孝是光宗耀祖,為人清白、事業成功、品格讓人尊重,使父母覺得榮耀;大孝則為讓父母靈識可以超生,脫離三界苦宅,此為究竟報親恩的方法。

孝順是爲人基礎

孝道乃為人倫道德的根本,故中國古訓:「百善孝為先」。

佛在《觀無量壽經》經典中也講: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淨業中,首要做的就是修三種福,其中之一,就是要孝養父母。

此經典內容為:阿闍世王的母親韋提希夫人因見到西方極樂世界,對極樂世界十方的嚮往,於是她請教釋迦牟尼佛如何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佛陀在教其修行方法之前,告訴她需先修「三種福」,此三種福為修佛法的基礎,因為沒有福報,如何修行清淨解脫的佛法。

 而三種福中,第一種福即為「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、慈心不殺、修十善業(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行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、離貪欲、離嗔恚、離邪見。)」。第二種福:「受持三皈、具足眾戒、不犯威儀」。第三種福為:「發菩提心、深信因果、讀誦大乘、勸進行者」。

另有個故事說道:一個人經常外出求佛,有一天在夢中,佛告訴他說:「有一個人將拿著拖鞋來見你,她就是佛。」一日他回家時,夜色已晚,他敲了門後,聽到敲門聲的母親,急忙爬起拿著拖鞋跑去為兒子開門,他見到此情景,恍然大悟。

故孝順父母,如同大樓的基礎,基礎沒打穩,大樓再蓋得漂亮,卻隨時都會倒下。

大孝:究竟報恩

佛教重視孝道,除了強調父母在世的照料,讓其父母感到安樂外,更強調大孝的重要。而教主釋迦牟尼佛就是孝順的榜樣,祂雖未盡到在家之孝,卻成就了出世大孝:即在成道後,度了祂的父親與家人。

釋迦牟尼佛因看到當時有些人不孝順父母:祂便以自己為榜樣,雖已成佛,仍孝順父親,當父親淨飯王往生時,祂與阿難尊者等兄弟一同為父抬棺。

另一個大孝的故事,是黃檗禪師的故事: 黃檗禪師出家後,認為「必須放棄恩情,達到無為時,方才是真實的報恩」,因此過了30年禪者的生活,從未回過出生的家,但他內心深處,非常掛念年邁的母親。

50那年歲時,有一次在參訪的旅途中,他不自覺地走往故鄉。

母親因思念出家的兒子,可是卻毫無音訊,於是每天從早到晚哀傷地哭泣著,把眼睛都哭得失明。因為想念兒子,母親就在路旁設個司茶亭,不但親自招待過往的雲水僧,並且親自迎到家中,為他們洗腳,以示禮敬,也因為黃檗禪師左腳上有顆大痣,她希望能憑著洗腳機遇,或可認出兒子。

這一天,黃檗禪師也接受了母親的招待,他一邊讓母親洗腳,一邊向母親述說佛陀出家的故事,希望母親能因此得到信仰、安心。

可是,黃檗禪師只將右腳給母親洗,卻不把左腳給母親洗。黃檗禪師接連二次返家,雖然覺得難捨難離,但還是忍痛起程雲遊行腳,繼續參訪。

鄰居們看見了,忍不住將這個事實,告訴他的母親說,那個向你講釋迦出家故事的人,就是你經常盼望的兒子。母親聽後幾近瘋狂似地說:「難怪聲音好像我兒」。說後就追上去,一直追到大河邊,不巧,這時黃檗禪師已經上船,而且船也開動了,母親情急地跳到河裡,非常不幸地淹死了。

黃檗禪師站在對岸看到母親失足、落水溺死的情形,不禁悲從中來,慟哭著說道:「一子得道,九族升天;若不升天,諸佛妄言。」 黃檗禪師說後,即刻乘船返回,火葬母親,說一偈曰:
我母多年迷自心,
如今華開菩提林,
當來三會若相值,
歸命大悲觀世音。 

在黃檗禪師說偈的時候,鄉人都看見他的母親在火焰中升空而去。

一子得道,九族升天

相傳有一個人發心要去修行,他來到了深山廟宇,可是廟宇殘破與家中的舒適環境相差太多,頓時心生後悔的念頭:「我到這兒出家修行是對的嗎?乾脆放棄出家,回家去以少受罪」。
就在他動了念頭後,不一會兒的時間,卻聽見一些人的哭泣聲,他心想奇怪,這麼晚了怎還會有人在山上呢?

他問知客師父道:「這附近有墳墓嗎? 否則怎會有人沿著山上哭泣呢?」知客師父回答:「不是!是因原本有個人要出家修行,他的九玄七祖皆超生了;他一動念後悔不修了,那些九玄七祖又要下墮,所以就哭了。」

他想: 「咦, 那個某人不正是我嗎?」發心修行,九玄七祖盡超生,退失了修行的道心,那些九玄七祖又要下墮,我怎能沒有孝心呢?於是又再發心,無論如何,要學佛修行。就這麼一發道心,過一會兒就又聽到敲敲打打的鑼鼓聲,大批人又很高興的跑到山上去了。

他覺得奇怪,這麼晚了,這些人敲敲打打的去那裡呢?

又問知客師父。 知客師父說:「那個某人又發心要修行,所以他的九玄七祖再度獲得超生。」

由此可見,一個人若能精進禪行,可將功德迴向父母,為究竟報恩。

原文網址:禪天下 zencosm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