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個人都要有目標:家庭、事業、學問以及禪修方面都要有計畫,
一步一腳印,往目標努力以赴。
禪修方面,要突破一切障礙,首先要從自己的心理開始。
我們曉得在三國演義裡,關公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,
修行人同樣也要過五關,但不只是斬六將,要斬八將。
要過哪「五關」?就是貪嗔癡慢疑。
「八將」就是指第六意識裡面有六將,
把五官裡面所感受的,以及外面所接觸的根塵,
轉而輸入到自己的意念變成思想,都要求得清淨。
再過來就是潛在意識的障礙。有一些人修行一段時間,
有了心得以後,不知不覺中,傲慢心會流露出來,
而自己卻感覺不到,但左右的人,很容易會感受到這種傲慢的心。
另外,就是將要突破之前,對各方面會抱持著懷疑的態度,
懷疑人、懷疑事、懷疑物等種種疑心;
這關很重要,就是要過「心魔」這一關。
文章取自「禪的智慧力」p.26-p.27
悟覺妙天禪師著
(圖片轉載自網路)
原文網址:臺大禪學社 iZen
一步一腳印,往目標努力以赴。
禪修方面,要突破一切障礙,首先要從自己的心理開始。
我們曉得在三國演義裡,關公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,
修行人同樣也要過五關,但不只是斬六將,要斬八將。
要過哪「五關」?就是貪嗔癡慢疑。
「八將」就是指第六意識裡面有六將,
把五官裡面所感受的,以及外面所接觸的根塵,
轉而輸入到自己的意念變成思想,都要求得清淨。
再過來就是潛在意識的障礙。有一些人修行一段時間,
有了心得以後,不知不覺中,傲慢心會流露出來,
而自己卻感覺不到,但左右的人,很容易會感受到這種傲慢的心。
另外,就是將要突破之前,對各方面會抱持著懷疑的態度,
懷疑人、懷疑事、懷疑物等種種疑心;
這關很重要,就是要過「心魔」這一關。
文章取自「禪的智慧力」p.26-p.27悟覺妙天禪師著
(圖片轉載自網路)
原文網址:臺大禪學社 iZen

如來滅後 , 後五百歲
佛法離不開入世法,做任何事情應該要化繁為簡,化簡為一,化一為零; 也就是把一件複雜的事做得很簡單,而在完成之後就要放下; 若能做到這樣,在入世法上就算是成功了。
如何找到這尊本佛?必須先要降服你的魔心,也就是要離相。但離開這些色相並不是指什麼事都不管,而是說你要在清淨的本心之中,去行人間的一切生活與工作。換句話說,就是你在生活、工作中,都不要離開那顆清淨的本心。如果離開了清淨的本心,就是眾生;眾生就會有很多的無明與煩惱。所以修行只要能夠當下清淨,當下悟性,就能解脫一切諸相而得到自在,這是修行上非常重要的一點。 - 悟覺妙天禪師
不知道是否因為遺傳,還是潛移默化,我跟我爸很像,不擅長運動、不善表達,比較內向害羞,不會看場合說話,所以有時會有點白目,而且身體也很虛弱,常常感冒。在我人生階段裡,有這樣特質的人常常是被欺負的…而且到國中的時候最嚴重(我的人生黑暗期)。
雖然俗話說 : 生死有命 , 富貴在天
禪定是將自己起伏不安的心,
很多修行人在過去世也曾經修行過,在《金剛經》中,釋尊與須菩提曾有一段對話,須菩提問釋尊:「過了五百年後,人們還會相信《金剛經》是這麼殊勝嗎?」釋尊回答說:「須菩提,你不要這麼說。你要知道,在五百年後,很多人在五百年前也都修行過,這次再來娑婆世界就是要成就的,那是『再來人』。他也許是貪嗔癡慢疑的慢疑還沒有斷盡,所以再投胎來補足,把它徹底修完整、修空,都丟棄了,他就成就了。所以他一定會相信。」 (節錄自大佛心印廿年 悟覺妙天禪師開示)

這些生物都是直接得到陽光、水以及地底的能量,又間接被我們吸收來維持生命,不過這些生物的生命本來就是有限的,我們吃進這些有限的生命體,轉換能量來維持自身的生命,所以我們的生命也是有限的,道理就在於此。

一般的慈善事業是對色身行有相布施,這是人間福德,是做人應盡的本分。真正的功德是行無相布施,除了修行正法,還要去接引;修行有這樣的開悟,也許哪一天,在不知不覺中,就自然見性了。
所以修行必須修自性,否則用文字語言修行,用意識修行,仍在意識的相法境界,無法超三界。修意識,仍是充滿貪嗔癡,所以必須修「止」,止意識,修到「無念」,對一般的行者,這已很不容易了,可能努力大半輩子還達不到此境界;修到行住坐臥皆能無念,這是「止」的最高境界,這是「漸修法」。

清淨就是要了斷我執跟法執,要了斷我相、人者相、壽者相跟眾生相。我相是我什麼都好,我什麼都有, 等到自己沒有的時候,就起瞋心、嫉妒。還有一個就是會撥弄是非,所以修行人要三昧清淨,身、口、 意清淨,所以清淨從這裡開始。嘴巴很重要,雖然我們沒有這個心,可是這個話一出去,往往會造業, 身口意清淨以後,慢慢就能夠見到智慧,慢慢就有靈感。身口意不清淨,表示心裡亂,心裡亂永遠找不 到靈感,永遠找不到心靈,永遠找不到自性這條路。(節錄自放下我執 清淨修行,一九九一年九月二十九 日開示於台北妙天天禪世界)
成佛要有大智慧,你要懂得釋迦牟尼佛是怎樣成就的,釋迦牟尼佛成就的法只有一個,就是『襌』。衪是從『襌』,證得大宇宙本來的生命之後,才創辦了佛教,而不是先有佛教,再來證明『襌』;衪是因為修襌證道,再來創立佛教。有很多人因為不瞭解它的先後,就產生了本末倒置的偏見。
修禪的第一關,當我們了解一個人的生命價值之後,就可以破生死關。一個有智慧的人,追求無生無滅的永恆生命,這是無價之寶;沒有修禪的人,所追求的都是有生滅物質的花花世界,物質的東西追求太多,自己的生命就會被埋葬,而自己也察覺不到。所以,修禪的人,會有冷靜的頭腦,也有靈敏的思考力和分析判斷力,看一樣事物會看得非常具體,非常圓滿。而沒有修智慧禪的人所看到的,可能是一個邊,一個角,因此容易偏差。

無生法忍是心靈的智慧,超越了精神、物質及心理





.jpg)

因為今天她他們的指導老師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