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悟覺妙天禪師開示集】修行為什麼要禪定?

傳統佛教在修行方法上,都沒有辦法達到究竟,很多人還停留在守戒、持戒的階段。其實佛教三學「戒、定、慧」已經明白的告訴我們「定、慧」的重要,也就是除了守戒、持戒以外,還要禪定,才能生出智慧。
文/悟覺妙天禪師(摘自悟覺妙天禪師開示叢書「佛祖心印」)

一般人對修行的認知,大都停留在修身養性的意識修行,脫離不了「人」的層次,以佛教的說法,就是超脫不出三界(慾界、色界、無色界)。既然出不了三界,就只能在三界內輪迴,這樣的修行當然不可能成佛。
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的目的,就是要讓眾生能夠成佛。如何成佛?佛經上說,必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。
一般認為,三大阿僧祇劫是指幾億幾萬年數不清的劫數,也就是要經過千百萬世,照這樣的算法是成不了佛的;這是未開悟者的「凡人知見」。

禪定才能超越三大阿僧祇劫
其實三大阿僧祇劫並非指時間的長短,而是你當下(或這一生)能不能克服身體及心理的障礙,如果克服了這兩大障礙,就等於通過了兩大阿僧祇劫,若能再超越時空(以心理醫學來說,就是超越潛在意識「過去世」的障礙),就能夠證到佛性(又稱自性、靈性、本心)的境界。
三大阿僧祇劫是指三界的障礙,也就是本心的障礙。慾界是指內心的慾念,即意識型態,色界是指生理狀態,無色界則是經過生理與意識之後的潛在意識。
什麼是潛在意識?就是一種累積的意識。比方你的心裡有什麼事情放不下,或是過去累世的記憶,都會累積在潛意識裡,所以它就像是記憶的倉庫,從無始劫開始,一層一層的累積記憶到現在。
它的變化是從最接近現在的部份開始,一直往回倒退,這些變化看不到也抓不住,佛教上稱之為業力,它所產生的障礙就是業障。
而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個清淨的靈光體,卻被這些業障所覆蓋,障蔽了光明,所以修行就是要突破「色身(生理)、意識(心理)及業障(潛在意識)」這三大阿僧祇劫,讓自性回復原有的光明。
很多修行人就是被這些身心的障礙及潛在的累世記憶業力所束縛,所以才不能清淨、圓滿而成就無上菩提。
如何突破這三大關卡?一定要靠禪定的功夫。因為在禪定中可以超越生理、意識及潛意識的層次,直接進入心靈的智慧境界。
那是一個光明的世界,無法以人腦想像,惟有在進入禪定以後才能夠顯現。所以修行一定要禪定,不禪定的修行只能算是「修身養性」,雖然這樣也不錯,但我們不應以此為滿足,要超越這個層次,才能找到本有的智慧,才算是修行

守戒之外 還要禪定
目前,佛教可說是非常盛行,但真正瞭解佛教教義,能夠體會、實踐的人卻不多。
一般人對佛教教義「諸惡莫做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」的認知,都停留在「不可做壞事,要多做好事,同時還要讓每一個起心動念都很清淨」的階段。但這種解釋只侷限於「清淨本意」,還不能成佛;這是屬於消極的佛教。
真正要做到積極的佛教,不但要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本意」,還要能「見證菩提」。也就是在清淨其意之外,還要更進一步去見證菩提。因為「本意」只是五官六意的活動,沒有超三界,不是究竟,一定要見證到菩提,也就是要見性,才是佛教真正的教義。
也許有人會問,為什麼很多修行人修了半天卻不能成就?那是因為他們用知識、用頭腦、用「人」在修,所以再怎麼修,也是那些知識。等到哪一天離世了,什麼也沒了,佛法也隨之消失,這樣當然不會成佛。
修佛法是要修靈性,解脫自在。可是靈性看不到,如何修呢?就是要禪定。只有禪定才能將色身與意識褪除,直接進入靈性。而印心佛法就是這種「直指人心、見性成佛」的修行法門,是「教外別傳,不立文字」的一種特別傳法。祂不是「人」在修,是從心進入「靈性」的禪定方法。

一心向佛 回歸自性
觀自在菩薩在《心經》上曾說: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。所謂「行深」,就是禪定、深定。觀自在菩薩在禪定中發現,當五蘊皆空─也就是「無我」的時候,一切的煩惱與痛苦就解脫了,觀自在菩薩就是在定中得到這個清淨的大智慧,而證得大自在成就。
想要成佛,一定要找到成佛的法門,以及成佛的師父、上師、法師,或是神父、牧師,只要他有與佛、與上帝同等的證量,就可以幫助弟子度盡業障,讓弟子有力量去超越一切身心障礙,並得到智慧,讓所有的根塵得到解脫,得到自在。這點非常重要。
如果能夠超越三界,見性就快了。因為此時的你已明瞭本心,所以見到本性的機會就大了,而見了本性之後,更要注意不可被外境的八風(利、衰、毀、譽、稱、譏、苦、樂)所吹動,應該在性空中更深入的禪定。
只有「禪定」法門才能讓你堅固在性空的層次,否則很容易退轉。在禪定中,你的心會更堅固,同時智慧也會持續成長。你將會發現自己的本性發出光芒,也會體會出這種自性本體的光芒是來自何處,你會去追求,也會明白,原來每個人都有同樣的靈體、同樣的靈光,而且都來自同一個生命本源。
此時,你會瞭解這種平等性,而這就是「法性」。當你見到自性以後,慢慢會見證到這種宇宙萬物一切平等的法性,也會體會出什麼是「同體大悲」的慈悲心,而不會處處只想到自己的利益;此時的你,所想的、所作的,就是一個大菩薩的作為。
如果真正得到這種力量與智慧,等於已經成就一半了,在這一生一定可以成就無餘涅槃。



資料來源: 台灣禪宗佛教會